det365在线登录官网
历史系实践队走近太湖�港文化之桥文化
发布时间:2013-08-16
 

以传统文化铸就中国梦

――历史系实践队走近太湖�港文化之桥文化

这里是苏杭腹地、天堂中央。千年水天堂,太湖南�港。太湖�港,典型江南,醇正水乡。水多、河多、桥多。�港,自古就有“桥梁数千”之说。相当多的古桥、名桥和大桥,一座桥就是一种人文。千年积淀,影影卓卓地酿成一种文化:�港桥文化。�港文化以水为脉,桥就是“律动的脉搏”。�港桥梁的发展史,是一部文化史,同样是当代学子研究科学与人文的不可多得的好载体。

72988,实践小组正式出发。大家秉承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先做好充足的知识了解的准备,吸取专家的意见,然后带着问题去亲自探访各式的桥梁建筑。从吴江市档案馆、图书馆,到采访专家,到最后一一探访桥梁,大家收获颇丰。

(一)吴江档案馆

 729,实践队员到达了吴江档案馆,希望从各类档案中找寻出�港桥文化的历史踪迹,从理论出发,更好地指导实践的进行。大家翻阅七都镇、八都镇等地的政府公文以及文化宣传部的行政材料,发现关于桥保护几乎不见踪迹。只是在县志中找寻到了关于桥的历史记载。

在古代,桥便与水利建设紧密相连,是过去政府重点发展、保护的对象,而今,桥的作用日趋下降,而政府的保护力度也呈现同样的趋势。因此即使我们翻遍了档案馆所存的所有政府文件,仍然没有找到相关的信息。但是县志中发现的历史记载还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例如,它罗列了吴江境内的所有桥,包括其自古到今的发展情况,并介绍了桥在古代发挥的水利功用。实践队员又同时从�港文化中去找寻桥的踪迹,虽有涉及但是并不全面。另外从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也有相关的桥的记载,主要讲了桥从古至今的修缮,现今的发展状况等。

在吴江图书馆内的古籍阅览室中,关于桥的电子资源也是存在的,但是主要分别介绍了重要的几座桥,而并不全面,也没有相关的准确的图片。所以,这方面存在诸多的空白,需要通过实地走访进行了解后进行积极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在资料查找中,大家基本上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也为接下来的实践准备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二)专家采访

从吴江档案馆出来后,小组成员顶着烈日酷暑,马不停蹄地奔赴七都镇,进行下一阶段:采访老师的准备。晚上,实践队员首先和七都小学的教导主任张主任通了电话,她热情地答应了大家采访老师的要求,并主动提出帮同学们联系�港文化研究组的核心老师,为同学们的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鼓励。为了第二天的采访,小组成员积极准备着资料,并最终决定了要咨询老师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港桥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究竟有哪里具体的价值?第二是,历经多年的风吹日晒,桥梁必有损害之处,损害的程度如何以及政府是否真正重视到这一问题呢?

730,实践队员来到了吴江区七都小学,见到了�港文化研究组组长姚阿江老师和核心骨干朱芳老师。姚阿江老师参与学校科技实践指导多年,以�港文化为载体,开发出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实践活动,用科普之水载创新之舟,硕果累累,连续8年获得省级大赛一等奖,两次跻身全国科技实践活动“十佳”。实践队员向两位老师介绍了本小组的课题名称、研究方向、研究目的;老师们也热情的对相关疑问进行了解答。

首先,老师介绍了�港文化。�港是古代劳动人民为防涝防洪,开挖出的一条条规划有序的河流,所以是一项凝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水利工程。南北方向(纵向)的叫“浦”、“�”、“港”,东西方向(横向)的叫“塘”。因此�港的独特之处在于“塘、浦、圩、田”的水系布局。�港众多,理所当然的桥也众多,而且不同的�港有不同的桥。至于其价值,不仅仅是作为水利方面便民利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的优秀文物保护对象,其历史文化价值尤为重要。而至于桥的损坏情况,老师坦言,许多�港桥年久失修失去原有功能,人为破坏严重,有些桥横贯江浙两省,使得保护修缮归属不明朗。这些情况,在实地走访时也能深刻地体会到。

听了老师的悉心讲解,大家在理论上对�港桥了解得更加透彻。实践队员继续提问:�港桥文化源远流长,能否请老师具体介绍有特色的�港桥,为实地走访提一些建议?令大家感动和惊喜的是,老师主动提出明天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实地走访,探索桥的世界。他解释道,�港桥分布的位置比较偏,若让同学们自己去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效率和进度。另外,由于姚老师对桥的历史、构造、人文非常熟悉,可以为大家指点所不注意的或不知道的细节,正如有了导游的讲解,从而更好地了解�港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老师的帮助,同学们已经准备足够充分,蓄势待发。

(三)实地走访

�港桥文化的实地考察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实践小组从理论阶段的查询资料进入实践阶段,体味顶着酷暑迈入社会的苦与甜。大家事先从资料中不计其数的�港桥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几座桥,并根据路线将目标分为两天进行。由于各式各样的桥散落于古镇的各个角落,专家姚老师带领实践队员进行了本次实地考察。

731清晨,一行6人驱车前往第一个考察地点:太湖边的丁家港桥。在广阔的太湖边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小石桥被柳树掩藏在树荫下,横跨一条流进太湖的小河。如今这座石桥已没有任何标记能表明它的来历与名字。桥一端已没有人行的道路,完全被杂草遮盖住了,很明显这座桥已经废弃。老师为大家指点说,在桥与太湖之间原来还相隔着一座寺庙与老银杏树,可惜寺庙已在文革期间被拆毁,老树也只剩下一�黄土。而树荫遮蔽下,很少有人能够发现这座历史悠久、精致的小桥了。

接着,大家穿过小路,拐了几个弯,看到了有流水人家相伴的述中桥。这里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述中桥两端都接着两户人家的门前场地,桥上也绑着几根竹竿作为晾衣架,有一位男子当时正在桥边整理厨具拿到桥下的溪水旁清洗。述中桥的结构非常简单,但唯一的桥洞却非常高,老师介绍说,这是为了即使在涨水期水位较高时也能方便当地人通船迎亲、收粮。古代的居民尤其重视水和船,就拿娶亲来说,即使陆上走再方便、离得再近,当地人一定还是选择乘船娶亲。如今,曾经古色古香的房屋被拆,建成了现代洋楼;河水污染十分严重,垃圾堆成山,却并未得到重视,桥历经修缮但是仍然破坏严重,而最令人遗憾的是,百姓心中根本没有要保护古桥遗产的观念,也最终导致了水乡一座座桥的破损、消失。

离开充满江南生活气息的述中桥,大家驱车来到野外田头,见识到了恬静的广福桥,它是当地美术学院写生的好去处。广福桥是一座古桥,桥身上没有护栏,连接着江苏省与浙江省,有“一桥跨两省”之美称。但是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大家发现桥身有很多残破、损坏的痕迹,虽有修缮但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原因一是百姓“文化”观念淡泊,二是因为横跨两省,所以对桥的归属管理问题并不明朗。桥两端野草丛生,表明它也已荒废已久。

第一天的实地考察就此结束了,大家在考察之后除了在身体上酷暑之下的疲惫之外,对桥梁的破坏也有了一定的感慨。的确,在当今交通发达便利,我们的出行方式不是火车、汽车便是飞机,但是水运早已淡出大众的视野,因此这种古式桥梁也不能跟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渐渐地,人们也难以体会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83,实践队员再次踏上了寻桥的征途。首先,大家见到了吴江最古老的桥:东庙桥。据姚老师介绍,这座桥可追溯到南宋时期,桥墩上还能隐约看见“绍定”二字,为南宋年号,南宋君主迁都南方因此也修建了许多的桥。因太湖水文化有�、港、塘、浦四种形式,该桥建于塘之上,是一座典型的梁式桥。这座桥由两座扁直的桥墩支撑,石材古老,现在已被列为全国的重点保护文物。因这座古桥的名声,就连桥所在的村子也更名为“东庙桥村”。在我们上车时,突然发现在东庙桥的一侧平行地建了另一座现代桥,便好奇地询问了当地的百姓,得知是政府为了保护东庙桥,新建了一座桥来分流通行量,呵护古桥,令人惊喜。

之前的几座桥都是民用桥,接下来大家见到的是浦更桥。高拱长堤,横跨一条大河,旁有闸门,商船停泊左右,是一座旧时黄金水道上的重要交通要桥。闸门的用处极好的保护了水田,即使是洪汛期,水位升高便用闸门调节,使得水可以不将农田淹没。虽然现在浦更桥已经不再承担通运商船的任务,但它的地理位置与交通功能充分体现了太湖“塘浦圩田”的特色。而“塘浦圩田”也是�港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历史悠久,甚至早于四川都江堰的建立。

同样的,北回桥,它有三个桥洞,横跨太湖�港,可容大船通行,至今还在使用中。北回桥的名字来历不凡。古人认为太湖有龙欲走,便造了北回桥,使该龙回头返回太湖,不得离开。故“北回”有困龙之意。意味深远,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引人入胜。这也是一座横跨江浙两省的桥。

87,实践队员驱车前往浙江南浔古镇。在那里的两天中,大家也发现了桥的踪迹。南浔,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镇之一,好山好水好桥。置身其中,仿佛脱离人世一般,一切都是静默的。在和当地百姓的访谈中,他们说到自己家乡的水、家乡的桥,不自觉就流露出了自豪之感,让实践小分队的成员们都艳羡不已。他们频繁提到这样的话,“走过桥不见桥”、“一步走两桥”,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居民带着大家亲身体验这样的桥。在桥上,大家顿时明白了那几句话的涵义,惊喜连连。桥多,故事也多,在南浔的第一天,实践队员从当地百姓口中了解了古镇的桥的历史,它们的故事传说、它们在现代社会的境遇、它们如今的模样。一切都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

88,实践队员动身寻找古桥。便见到了洪济桥和通津桥。南浔的桥普遍很大,虽同样是年代已久的古桥,但无论是规模还是构造,都胜于吴江的桥。许多桥仍然在投入使用中,虽也有残破,但是保护地较为完好。桥边的建筑,也都保留着古朴的风貌,而不是古桥和洋楼交错的那种虚无感,这也为大家在今后提出一定的保护桥的措施提供了范例。但是由于游客众多,桥边水中的污染还是较为严重的,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找寻桥的路上,实践队员偶然走到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先生的宅子,古朴风貌依旧但是不失典雅。近代的一幕幕画面浮现在眼前,有种时空交错的错觉,也算是看桥的意外收获之一吧。同时大家也得知,过去修建桥梁的不仅有政府和当地居民,也有地方上的大人物、有钱人,目的是维护或提升声誉。张静江先生宅子旁正静伫一座小桥。

在南浔待了两天之后,实践队员再次回到了吴江七都。这是本阶段考察的最后一座桥。它多次被当地居民提起,也多次在档案中被实践队员发现。这是最壮观的双塔桥。双塔桥,正如其名,原本是有两座塔屹立在其左右的,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如今再也看不到塔的踪迹了;桥旁现有一座孤立的寺庙,陪伴孤单的拱桥。双塔桥高大雄伟,三拱横跨大河,桥身上的石栏花纹美丽,四个小石兽分外逼真。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良巧妙,也更提醒大家要好好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

(四)任重道远

至此,为期十余天的实地考察阶段落下帷幕。�港的桥梁种类繁多,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古代,它们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如今,大多数的桥梁遭受的破坏严重,只有少数人们尚需要其价值的桥梁破坏程度稍轻。例如居民需要述中桥来便利交流,政府需要国家级保护文物东庙桥,这些桥梁相对来说得到了一定的保护。而田野间,太湖边的桥的身影与我们的时代渐行渐远。人们在保护桥时,不应该抱有过多的功利心,应该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同时,这次考察也更点燃了同学们心中的责任心。下一阶段,实践队员在将这几天了解的东西进行总结、整理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宣传,不仅是让当地百姓了解桥的危机,更是要让其他地区的人了解到这些桥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以此提高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以传统文化助成中国梦;另一方面,实践小组要针对我们看到的桥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保护之法,同样借助积极的宣传,引起重视。

感梦敢当,史志不渝。考察�港桥文化,我们任重道远。

 

撰稿:张晓雯

来源: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