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2019年研究生工作总结

1、培养工作

(1)按时完成学业考核;

(2)举办全国性本科生、研究生学术论坛3次,分别是第一届世界史博士生学术论坛;第十一届全国本科生论坛;第一届全国中国史研究生论坛。

2、毕业工作

2019年上半年,det365在线毕业人数76人,其中博士15人,硕士61人;申请学位人数77名,其中博士16人,硕士61人。教育硕士毕业35人。

2019年下半年,det365在线毕业人数博士6人;申请学位人数6人。教育硕士毕业36人。

总计,全年毕业博士21人,硕士61人,教育硕士71人。


2018年研究生工作总结

1、培养工作

(1)按时完成学业考核;

(2)在研究生院下拨的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等年度经费13万中,建设3门研究生课程;召开“长三角中国史研究生”论坛;资助研究生开设学术沙龙与读书班30余次。

(3)推荐14人次获得研究生海(境)外研修基金;赴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研修。

(4)在世界史专业研究生课程中,邀请拉美研究中心教授Enrique Larreta参与《世界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课程讲授。

2、答辩工作

全年完成论文答辩的情况是:23位博士生、68名硕士生、60名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通过答辩。2018年度研究生盲审共出现异议10人。2018年上半年,硕士研究生1人异议(任虎),经再次送审,分委会讨论后通过;博士研究生共计7人异议,3人(李席、李胜、赵兵)经再次送审,分委会讨论后通过,3人(蒋渊、马恒、卢庆辉)准备延期,1人(阮文午,留学生),其中一份盲审结果出现E,结论为“不同意进行答辩”,已办理结业。2018年下半年博士研究生2人异议:刘源经再次送审,分委会讨论后通过;周杨,经导师和学生商议,修改论文重新盲审后参加答辩。


2017年研究生工作总结

(一)培养工作

全年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有重点地推进以下几个方面:

1、完成学业考核。

2、研究生院申请到“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总计60万,2017年度下拨12万。主要完成内容包括:

(1)5门境(国)外学者授课:来自台湾的刘龙心教授讲授《知识转型与近代中国史学》(2个学分);日本的冨谷至教授讲授《经济政治史专题》(1个学分);美国的Timonthy Bergmann Weston讲授《现代中国的报纸研究》(1个学分);乌拉圭的Enrique Laretta教授讲授《地区研究导论》(1个学分);台湾的林慈淑教授讲授《当代史学发展与世界历史的书写》(1个学分)。

(2)坚持开设一级学科课程,特别是:世界史学科的《世界史的史料与方法》、《世界历史专题讲座》、《世界历史史料解读》;中国史学科的《中国史通论》与《中国历史与史料》;

(3)资助研究生开设学术沙龙与读书会:截止11月底,已开设该活动30次以上。

3、全年度共有17位硕士生、18位博士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或研究生院海(境)外研修基金资助,26人已前往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韩国、坦桑尼亚、台湾、香港等地区。

4、陈江老师获得研究生院第三届优秀研究生教学奖。

(二) 答辩工作

1、博士生

(1)上半年参与毕业论文预答辩22人,全部通过。

(2)送交盲审22人(不含中法班1人)。顺利通过17人,5人异议,后经分委会讨论后通过。

(3)进入答辩者23人,均全票通过。

(4)申请学位者19人;另4人因科研成果不达标,延迟申请学位;

下半年有2位博士申请进入答辩程序。

2、学术型硕士生

(1)上半年申请进入答辩程序50人,其中0人参加市盲审,17人参加校盲审。1人异议,后经分委会讨论后通过。

(2)49人全票通过答辩,1人两票通过一票弃权;所有人都申请到学位

3、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

全年36人申请并参加答辩,并申请学位。

4、全年度共开设课程60门研究生课程。


2016年研究生工作总结

(一)培养工作

全年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有重点地推进以下几个方面:

1、完成学业考核

2、从研究生院申请到“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总计60万,2016年度下拨21万。主要完成内容包括:

(1)2门外教授课:来自德国的Michael Wobring教授开设《德国历史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课程;越南学者黄英俊和阮氏幸的两个讲座《东京成为中国前沿:17世纪60年代荷兰在中越边界上的开发》和《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材料及法国与清朝之间关于越南-中国边界问题新的研究成果(1885-1895)》。

(2)重点资助3门一级学科课程建设,它们是:《世界史的史料与方法》、《世界历史专题讲座》、《中国史通论》。

(3)资助研究生开设学术沙龙与读书会:截止11月底,已开设该活动50次以上。

(4)评选系研究生优秀授课教师:胡逢祥、徐显芬。

(二)答辩工作

论文答辩工作大致按照预期完成。

1、博士生

(1)上半年参与毕业论文预答辩24人,全部通过;但随后延迟进入答辩程序的1人。

(2)送交盲审23人。顺利通过22人,1人异议。经分委会讨论后通过。总体情况要好于2015年。

(3)进入答辩者22人,均全票通过。(其中一人因自己原因,决定修改后提交答辩)。

(4)申请学位者19人;另3人因科研成果不达标,延迟申请学位;

(5)下半年有4位博士生申请进入答辩程序,1人因盲审异议延迟答辩。3名同学参加答辩,通过。

2、学术型硕士生

(1)上半年申请进入答辩程序56人,其中4人参加市盲审,6人参加校盲审。8人通过,1人异议,1人不通过。

(2)55人均全票通过答辩,申请到学位。

(3)下半年1人申请答辩,目前答辩已经通过。

3、单证专硕

全年共有1人申请答辩,通过。

4、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

(1)全年23人申请答辩。2人重合率检测超标被迫延期。21人进入答辩,均全票通过,并申请学位。

(三)其他工作

1、完成中国史、世界史两个学位点的合格评估工作。

2、上海市优秀论文博士1篇(指导教授许纪霖),硕士

论文1篇(指导教授牟发松)

3、全年共有17人次获得研究生院海(境)外研修基

金,其中中国史学科5人、世界史学科12人,前往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7人)、英国(1人)、法国(1人)、德国(2人)、坦桑尼亚(1人)、台湾(5人)。

4、全年度共开设课程60门研究生课程。


2015年研究生工作总结

(一)培养工作

全年度培养工作有重点地推进以下方面:

1,完成第一次学业考核。

2,获得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支持,总计60万,2015年度下拨27万。主要完成内容包括:

(1)1门外教授课:来自里昂高师的Jean-Luc Pinol教授开设《GIS与空间史:以巴黎为例》的课程,吸引了来自历史系、地理系、政治系等同学参与。

(2)重点资助3门一级学科课程建设,它们是:《中国史史料与史学》、《世界史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史通论》。

(3)重点资助5本二级学科教参,它们是:《中国近现代史料与史学教学参考书》、《世界史的史料与分析》、《中国近代史学文选》、《中国制度史文选》和《上海市优秀教师课堂实录点评》。

(4)资助研究生开设学术沙龙与读书会:截止11月底,已开设该活动15次以上。

(5)评选研究生优秀授课教师:张根华、郭海良。

3、协助研究生院召开“人文与社会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研讨会”,参加院系包括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古籍所、政治系、城市与区域学院。

4、推荐3人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资助项目。

5、全年度共有17人次获得研究生院海(境)外研修基金。

6、全年度共开设课程57门。

(二)答辩工作

论文答辩工作大致按照预期完成。

1、博士生

(1)上半年参与毕业论文预答辩18人,全部通过;但随后延迟进入答辩程序的2人。

(2)送交盲审13人,此外2名留学生和1名中法班学院不用盲审。全部通过10人;因盲审异议而不允许答辩者1人;盲审异议后经过再次评审而通过者2人。总体情况要好于2014年。

(3)进入答辩者15人,均全票通过。

(4)申请学位者13人;另1人因科研成果不达标,延

迟申请学位;1人答辩时间晚于校学位委员会开会时间,推迟至下半年申请。

(5)下半年有4位博士(1人为中法班)申请学位,尚在进行中。

2、学术型硕士生

(1)上半年申请进入答辩程序56人,其中4人参加市盲审,14人参加校盲审,均通过。情况好于2014年。

(2)56人均全票通过答辩,申请到学位。

(3)下半年1人申请答辩,尚在进行中。

3、单证专硕

(1)全年共有5人申请答辩,2人参加市盲审通过,1人答辩未过。

(2)4人申请到学位。

4、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

(1)全年24人申请答辩,其中1人参与市盲审,3人参与校盲审,均顺利通过。另7人未通过论文重合率检测。情况比2014年严重。

(2)全年17人参加答辩,均全票通过,并申请到学位。

5、到2015年9月为止,超期学生共有47人,其中博士超过6年者45人。即将超期者(即明年最后一次答辩机会)有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