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365在线登录官网
11月,“诚之课堂”走进中学
发布时间:2023-12-15

初冬暖阳,我系师生在11月走进上海格致中学、松江二中、华二附中张江校区、徐汇中学,观摩教学,参与教研,开展“诚之课堂”见习实践活动。

11月22日,格致中学党霞老师以“大概念引领下的选必与纲要教材融通教学”为主题,展示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一课的教学。党老师聚焦选必的大主题和单元主旨“国家治理”,将《纲要下》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这一课的“大概念”联系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教学策略。她以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学术经历为线索,创设了系列化情境,将“历史见证人”、“直接参与者”和“未来预言家”三个关键词与“自发秩序:金本位制”、“建构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重构秩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等三个历史时期相互关联。



当天,我系余伟民教授在现场为参与活动的师生做了《历史教学中的时空问题——以选必教材为例》专题讲座,强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把握专史和通史的时空维度的统一,以避免发生时空错位。余老师提出,首先要注意“全球性联系”“世界经济体系”、“世界货币体系”、“世界市场”、“世界贸易网”、“世界殖民体系”等概念在世界历史进程不同历史阶段的适用性,需要进行统一的时空观念维度的排布和整合。其次,在制度比较中最容易发生时空错位问题。例如,在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时,要注意二者所依托的制度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此外,余教授还强调了在考察文化多样性时必须依据时空维度,将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历史阶段性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联系起来。最后,余教授再次强调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历史写作一定不能忽视和悖离正确的时空观念;而历史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也脱离不了时空观念,明确国家在时代和世界的时间坐标和空间方位,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爱国情怀。



【学生感想】

1.党老师的这课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以凯恩斯作为亲历和预言者的身份去贯穿货币体系的变革,让我感到了这节课的历史温度。同时,此课党老师的接连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引向最终的核心观点,让我看到了党老师和学生的灵活互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然后是余老师对于时空,制度比较以及文化多样性等问题的一一说明,让我学到了很多。第一是历史转折中的时空问题,作为老师应该先有大时空的概念,将纲要与选必进行整合,先进行一个大专题的教学,再自行利用其他教材进行知识点的补充,从而达到一个知识的重构;第二是制度的比较,在对中外制度的比较中,若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应首先在小上摆对其时空的位置,避免时空的错位。在对选必一的一二单元的讲解中,可以就单元进行衔接,进行单元的层次比较,避免出现重复讲述和时空错位的问题;第三就文化多样性而言,当分清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多样性的区别,是由多样性逐步过渡到普遍性的阶段。我们对于文化互建应该不止持学习,更当持批判态度,两点论看待。在价值观的宣传上,也应宣传共同价值,世界是在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是回到核心素养这一块,时空观念是启迪我们当用哲学的思维能力去思考终极关怀问题。

2.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综合素质以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利用,是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党霞老师的授课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党老师对课程就行了充分的准备和磨合,同时也通过所处平台获得众多有效资源的支撑和支持;其二是党老师的课程在设计上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和整合性,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教材”的错误观点,基于教材内容就行了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其三是党老师对自己学生学情的把握让人叹服,在没有了解到学生学情情况下,党老师课程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难度偏大,内容太多,压缩到一节课来教授对学生的挑战会太大,但是从学生的互动来看,这种设计是适当的,说明党老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情合理化调整了自己的课程设计与教授。


11月27日,在松江二中,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的教研组长靳技科老师展示了选必三第五单元的一课《现代战争与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她以“国歌”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一战、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精神的“觉醒、独立到自强”,从而更好地认识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松江二中顾春梅老师展示的是同一单元的另一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她呈现了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真实、冒险、大胆、全新”的尝试,通过项目化学习,让学生以历史剧本大纲写作的形式进行深度学习,从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的历史细节,体会教学主旨。松江二中的胡新勇老师做了关于高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的微讲座,介绍了松江二中的探索实践。之后,大家聆听了复旦大学历史系顾云深教授对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著作的导读,的关联,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


【学生感想】

1.两位授课老师不同的授课形式与课程设计都给予我很大的感触,靳老师面对文化与精神两个抽象课程内容的挑战,巧妙以国歌作为载体,以民族意识觉醒作为主线,让碎片化知识被有序的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面对学生课上的反应不积极,靳老师也沉着应对,耐心引导,保证了课程进度,高超的授课技巧与游刃有余的控场能力都是一位优秀教师的风采。 顾春梅老师的课程是我在历史教中从来没有想过的,面对高三紧张的学业很难有老师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让学生准备一个月的历史剧本大纲写作,协调历史与其他课程的矛盾,协调学生之间的矛盾,协调家长沟通的矛盾。但这节教-学-评的课程设计无疑是成功的,高中学生开始接触引用文献写作 查找史料,使用人工智能,这些本应该在大学才能接触到的技能。无论学生将来是否从事历史专业,这都是一个极为可贵的学习经历。

2.来自松江二中的顾春梅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由学生主导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作为主体,自主地学习历史知识、创作历史剧本、展示创作成果,这种形式上的极大创新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另外复旦大学的顾云深教授在讲座中以朱特《战后欧洲史》为中心,介绍了战后欧洲复兴的若干问题,学术性很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断扩展专业知识的边界,也是一线历史教师所必备的素养。


11月29日、30日,我系同学分别观摩了华二张江校区许思远老师执教高三历史等级大单元复习课、徐汇中学刁娅君和市四中学王小雅老师带来的初中历史“同课异构”,同样收获满满。



【学生感想】

1.这次许思源老师的大单元复习课使我受益最深的就是围绕史料设计问题,史料的选择都恰到好处地能达到教学效果,每一个问题都在训练学生对史料的总结能力,分析能力,从现象看到本质/规律的能力,这非常符合当下能力性教学的要求,也体现了高中历史的核心素养之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同时许老师清晰的教案亦使我这个大一新生初步了解到了教案的结构和一份优秀教案应该具备的要素。后面的评课环节亦是“干货满满”,我学到了很多课程设计与实际教学的经验,如问题设计时的情景建立,材料选择时的古今中西贯通对比。总之,此次观摩使我受益匪浅。

2.收获很多今天听了许老师的课,对高三如何准备复习课有了一个大概性的认知,不愧是上海天花板级别的学校,用大单元贯通式地抓住一些核心概念、关键问题去分析,比如这节课的央地关系,从秦汉、唐宋、元明清串联起来整节课,老师与学生之间对答如流非常丝滑,过程流畅节奏舒缓,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的时间等等包括评课环节许多老师提出的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最后提到的大局之变与时事之变,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课堂等等。

3.首先是两位老师对于《东汉的兴衰》一课的讲授,让我学会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应该有大概念视角,将每个环节的过渡处理恰当,时间明确标注,不至于让学生出现时空错位的问题;其中一位老师以当时流传的民谣来看东汉的兴衰,无疑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授课视角,以一种特别的史料呈现贯穿课堂,借此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能表达了当时人的情感诉求。而评课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老师说的看课时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要去关注授课老师的思辨程度,材料运用的丰富性,迁移性。要站在授课老师的角度去看待这堂课的效果。从教案核心概念是否清晰,教学目标课件测度,问题设计思维度,材料选择和情景创设适切度,结构板书严密度以及作业设计开发度等等方面去设计自己的课和评价一堂课。这次评课还启示我应以一个中位的态度去看待教材,尽可能将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授。总之收获很多!

4.本次徐汇中学公开课观摩活动我的收获主要有二:一、了解到初中与高中历史教育的不同。之前我所参加的活动均为高中教学,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本次同课异构所选取的课题为初一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所面对的是刚学习历史不久的初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情,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选取史料时,也要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读懂,是否能够快速提取信息,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读懂史料以确保教学效果。不仅是初中教师要考虑这一点,高中教师也要了解初中生的学情状况,以更好地实现不同学段的连贯衔接。 二、学习了如何评课。评课要有维度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核心概念的聚焦度、教学目标的可检测度、情境创设的适切度、问题设计的思维度、材料选择的丰富度、板书结构的严密度、作业设计的开放度、核心素养的达成度。从这几个维度切入进行评课,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一堂课程设计的得与失。


“诚之课堂”是我系师范生教师教育实践的品牌活动,自2019年以来,我系师生积极参与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各区历史名师工作室等各类教学专业共同体所组织的高质量的教学和教研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系师生能够了解到中学历史教学的前沿动态,并且有机会与中学教师们进行较深入的学术和教学研究交流。